10月27日至31日,北京市“百名作家进百村”走进最后一站通州乡村,刘琼、乔叶、饶翔、张哲、卫如珍、沁屿、刘维嘉、任德永、吴俣阳、王陆昕等10位作家先后通过集体跑面和结对深扎的方式,在热闹的农村大集与宁静祥和的村落间捕捉时代的脉搏。至此,北京市文联、北京市农业农村局组织推动、历时一年、跨越百村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百名作家进百村”行动画上圆满句号。


走访唐大庄村、儒林村、老庄户村、玉甫上营村


走访吕家湾村、西下营村、北姚园村、沙古堆村

走访东下营村、供给店村
27日,北京市“百名作家进百村”通州区座谈会在台湖镇召开。市文联主席韩子荣,市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马新明,市委农工委市农业农村局一级巡视员高云峰,通州区副区长侯振兴出席会议并讲话。市委农工委、通州区文联及农业农村局、西集镇与台湖镇的有关负责同志,扎根创作小组作家代表,台湖镇、西集镇10个村的村代表等参加座谈。会议由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赖洪波主持。

通州区座谈会现场
本次座谈会,既是对前期“百名作家进百村”的阶段性梳理,更是对通州片区创作实践的展望。市委农工委市农业农村局、通州区文联及农业农村局负责同志分别介绍了合作推进乡村振兴文艺创作的历程、文联组织建设和举办文艺活动的情况、推动“百千工程”提质增效及助力打造首都乡村振兴样板的情况。西集镇、台湖镇负责同志以及10个村的负责人,分别介绍了各村镇的发展情况和特色亮点。

市文联主席韩子荣
市文联主席韩子荣指出,文学作为培根铸魂的重要载体,在乡村振兴中肩负着凝聚精神力量、传承文化根脉的特殊使命,需从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推进文学与乡村深度融合,持续释放“百名作家进百村”品牌效应。一是以思想铸魂为着力点,深挖乡村巨变的精神内核,不仅要展现农村新经济业态的外在变化,更要生动反映首都乡村“更文明、更美丽、更有吸引力”的内在气质。二是以品牌赋能为着力点,充分依托知名作家等优质资源,不断生成兼具思想性与传播力的生动内容,实现首都农村“文化赋能即持续发展”的良好效果。三是以协同发力为着力点,构建市文联、市农业农村局、各区镇村等多级联动大格局,聚焦资源整合与成果转化,推动文学作品与美术、书法、戏剧等艺术形式跨界融合,全方位助力首都乡村实现高质量巨变。

市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马新明
市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马新明表示,“百名作家进百村”是深入贯彻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推动文学与乡村“双向奔赴”的创新实践,更是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载体,要从五方面锚定目标、压实责任:一是认识更加到位,深刻把握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意义,正视当前乡村产业需文化赋能、乡村美化需提升审美的现实需求,积极借鉴“千万工程”成功经验,将文艺赋能乡村振兴作为重要任务抓实抓细抓好。二是梳理更加到位,明确各村书记主体责任,系统梳理本村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乡村治理、民风建设、好人好事等特色故事与典型案例,避免同质化素材,为作家精准创作夯实基础。三是深扎更加到位,作家团队要深入田间地头、融入村民生活,既书写乡村烟火气,又描绘发展新变化,提炼乡村振兴可复制推广的经验,传承优秀作家深耕基层的创作精神。四是成果更加丰硕,在推出散文集、纪录片、宣传片等首批成果基础上,深挖北京郊区都市型农业特色,打造更具影响力、能反映首都乡村特质的精品力作。五是机制更加持久,持续推动艺术家与村庄结对共建、深扎创作,促进市区联动协作,规划建设作家村、画家村、摄影村、书法村等文化品牌,构建文艺赋能乡村振兴的长效机制。

市委农工委市农业农村局一级巡视员高云峰
市委农工委市农业农村局一级巡视员高云峰,向市文联领导主动奔走争取政策、作家团队扎根郊区乡村的辛勤付出表示诚挚感谢。他表示,当前乡村正经历角色定位、价值内涵、发展能力的深刻转变,文化力量具有穿透时空、历久弥坚的独特优势。市农业农村局要与市文联紧密协同,搭建精准供需平台、打造特色乡村文化品牌,组织作家深挖乡村故事,做实服务保障、推动文化与产业深度融合,持续为文艺赋美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注入动能。

通州区副区长侯振兴
通州区副区长侯振兴代表通州区对市文联、市委农工委市农业农村局及作家扎根创作小组一行表示了欢迎,对市文联赋能城市副中心文化建设系列活动表示感谢。他介绍了通州区扎实推进“百千工程”,加快打造乡村振兴样板的基本情况,对通州区做好配合衔接工作提出了要求,并对作家扎根创作提出了希望。

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赖洪波
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赖洪波表示,作家扎根创作小组已先后深入9个区的90个乡村,采访村干部、乡民、新农人等千余人次。作家们捐赠的图书,在乡村书屋点亮了簇簇精神灯火;在乡村小学校园里举办的交流和讲座,将文学的种子播撒在田野乡间;见诸报端的新闻报道和作家笔下的鲜活故事,则让沉默的村庄与奋进的乡民被更多人“看见”。这场跨越京郊大地的文学行走,最深层的耕耘在于双向的触动与改变。

北京作协副主席、北京老舍文学院专业作家周晓枫发言

密云区作协主席陈奉生发言
北京作协副主席、北京老舍文学院专业作家周晓枫,密云区作协主席陈奉生两位作家作为前期参与“百名作家进百村”的成员,分别结合作品《辛庄的种子》《流苏树下》将他们如何捕捉京郊乡村振兴的鲜活经验,以及创作过程中的思考与大家作了分享和交流。

《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刘琼发言

北京作协副主席、北京老舍文学院专业作家乔叶发言

《光明日报》文荟版副主编、高级编辑饶翔发言
即将扎根通州农村的作家代表们纷纷表示,他们将“沉”到乡村里、“融”到村民中,与村民深度交心,听他们讲春种秋收的辛劳、创业致富的喜悦、邻里互助的温暖,确保让作品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有“烟火气”,每一个故事都有“真实感”,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
随着通州站活动的结束,北京市“百名作家进百村”驻访阶段已圆满收官。这一横跨京郊10个区的文学实践,不仅仅是采风,更是一场作家与土地、与乡村之间关于新时代山乡巨变的深度对话。作家们带走的,是沉甸甸的笔记和新乡村文学的成果;留给乡村的,是被擦亮的文化资源、被激活的文化自信,以及那份属于每个乡村的、独一无二的文学景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