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的感觉试验场——
2025“大戏看北京”文艺创作孵化平台·青年人才项目系列成果展演观察
文/袁婵
在“大戏看北京”的诸多板块中,“文艺创作孵化平台”尤其值得关注。自2023年起,每年都有一批青年创作者,经过层层选拔,获得跨门类文艺名家导师的一对一指导机会,历经数月观摩、研讨、采风、磨练,在老舍剧场的舞台上汇报他们的“青春作业”。今年,十五组作品除展示各自的艺术风貌与创意手法外,更呈现出一种对感觉的集体关注。

话剧《外套》片段
例如李瑜导演改编自果戈里名作《外套》的游戏剧场片段。五分钟的展示,要将情节交代清楚是不足够的,要塑造人物立体丰满,也难度不小。而李瑜选择了“寒冷”作为主题——“在彼得堡,对于所有每年挣四百卢布官俸或将近这个数目的人,有一个强大的敌人。这个敌人不是别人,就是我们北方的严寒”——十一月的北京,所有人共有的感觉。青年创作者似乎不再急于叙事,而是在思考,我们应该如何感受世界?

跨界融合节目《走出时间的旅人》

话剧《中之人》片段
舞蹈《走出时间的旅人》是一场关于生存与消亡的奇幻旅程,主角是“时间”。屏幕上,红色气球从沙漏间不断下落,演员接住它们,那是生命的时间;而身着病号服的角色面对的是死亡的时间。杂耍演员化作死神,玩弄着小球,它们比气球更快、更难以捉摸——这非经岁月淬炼不能完成的神的技艺,让人更直观地体会到人的渺小与命运的无常。时间不可抗,正如人心之不可控。《中之人》带来青年创作者对世界的新洞察。所谓“中之人”,即虚拟角色背后的操作者,他们必须隐藏自我、维持角色,却又随时可能被“开盲盒”,遭受人肉与网暴。网络世界假的面具与现实世界真的暴力交织,使他们始终处于裂隙之中,“中之人”无所适从,甚至生活的善意出现,也不知如何拥抱。舞蹈作品《身体使用指南》更直接地将身体作为情感载体。舞者的动作逐渐机械化,直到变为机器、与机器人共舞,异化的景象令人不安。然而,当浪漫的钢琴曲响起,双人舞以拥抱、抚摸、亲昵,唤回肉身与情感的尊严,人才得以重新成为人。

跨媒介创意舞台剧《诗情AI意》片段

原创话剧《亲密》片段
AI的发展,不断模糊人与物、与技术的边界。感觉的重建也必然延伸到AI主题的探索。《诗情AI意》受冯内古特《自动演奏钢琴》的启发,设定了与计算机“艾皮凯克”同样强大的写诗AI,自需求提出,诗句如流水般从打印机中喷涌而出,纸页环绕观众几圈,场面荒诞而迷人。原本是程序员为求婚写诗,可这样的诗还是爱的表达吗?是真的情感吗?青年创作者以夸张的舞台装置回应这些问题,让观众在笑声中体会到后情感的空洞。原创话剧《亲密》更为直接:当女主人公问Siri今天天气如何,让小度帮她倒一杯水,又让小爱同学拉上窗帘,生活的便捷之外,亦感受到情感的空洞。我们的生活或许也会这样变成一个个空房间,只有投影到舞台上的一扇扇空窗户。

微短剧《万宁桥下》试镜片段表演
甚至连孤独本身,也不过只是一种数据。十分别致的微短剧《万宁桥下》试镜片段表演,安排三位演员分别完成愤怒、高兴、悲伤的情绪表演。每轮的胜出者都是时下已成套路的“直给型演法”,结合霸总人设——“我顾淮琛的商业帝国!”——不留前因后果,也没有任何铺垫,表现最浅层的极端情绪。讽刺的是,最后演员们被告知,这并不是真正的试镜,只是通过他们的表演,进行一次情绪数据采集。“情绪版权费”成为唯一的酬劳,情感被完全纳入生产逻辑。

双人舞《柘枝》

敦煌数字舞蹈《伎乐·数境》
然而,怀疑、批判、省思之后,我们的情感是否还能有救?另一类作品——北京中轴线沿线周边剧院景观摄影,书法作品《书中和·赞中轴——中轴线诗词选抄》,古典舞《柘枝》——让我们在北京的城市空间,也仿若进入久远厚重的历史时空;敦煌数字舞蹈《伎乐·数境》更是借数字技术,让观众仿佛身临古老的敦煌秘土;群舞《江渚云山》结合汉唐古典舞和现代舞,用电子波形图作舞台背景,映照出潇湘图卷的现代意境。这些作品让观众得以进入古典与自然的感官维度。新语汇、新科技,也使传统不停留于静态,而成为可以被重新感觉的、抵御当代情感贫瘠的疗愈资源。就更不必说相声剧《乱神记》,以话剧做底,试图恢复相声逗乐观众的初心,以笑抵抗冷漠。
展演的最后,一艘“忒修斯之船”登上舞台。青年学员们手持不同的船板——有玉、有漆、有木。若每一块船板都被替换,它还是原来的那艘船吗?这个经典哲学命题,在青年创作者的语境中获得新的意义:即便每一届的导师、学员、作品都在更新,孵化平台的使命,它所象征的创造精神、代际传递与共同体情感仍在延续。

“青春作业”成果展演现场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天的老舍剧场被钢架所包围:或横、或纵、或倾斜,泛出蓝紫色的光。那是所有“青春作业”的共同背景。在《中之人》中,它是弹幕区;在《身体使用指南》中,它化为血管;在《亲密》中,它成了闪电;在《诗情AI意》中,它又变成实验室的灯。这些支架构成舞台的有形结构,也象征着孵化机制的隐形支撑——导师、机构、政策与制度,共同为青年艺术家的成长提供框架与空间。除此之外,支撑他们的,还有从结构之中流动出的生命力与创造力。
正如动画导演陈廖宇所说,一个好的动画导演,一定是一个好导演;一个好导演,一定是一个好艺术家;一个好艺术家,一定是一个有趣的人。“有趣”,正是感受力的另一种名字——一种愿意向世界敞开的姿态。或许,这正是“大戏看北京”孵化平台的意义所在,青年创作者携新的故事、新的形式、新的勇气,不断让生命的温度,被感觉、被传递、被重新发现。正因为如此,我们也得以在他们的作品中再次相信:艺术仍有温度,世界仍值得期待。

袁婵
袁婵,中央戏剧学院戏剧学系教师。南京大学中文系学士,伦敦大学国王学院英文系硕士,香港大学中文学院哲学博士。国际戏剧评论家协会(中国分会)理事,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北京评协第一届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中国演剧史、中国现代文学史及女性文学研究,出版学术专著《凌叔华年谱》《“新闺秀”的旅吟:凌叔华的生平与创作》,出版学术译著《世界小说史:1600-1800》,主编话剧评论文集《话剧评论的尺度》,另有文艺评论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核心报刊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