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由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指导,北京市文联主办,北京电视艺术家协会、首都视听产业协会承办的“四季影像”主题创作分享会第二场活动,在老舍剧场举办。本次活动以“短剧浪潮——从流量博弈到价值共生”为主题,聚焦短剧创作的艺术探索与社会价值,深入探讨短剧作为新型文化载体的创新表达。
分享会围绕短剧创作的艺术性与社会价值展开深度对话,重点探讨了传统文化题材短剧在当代传播中的创新路径。与会专家从叙事革新、文化转译、价值承载等维度,共同探索短剧从娱乐产品向文化载体转型的可能性,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兼具艺术高度与实践价值的前瞻思考。
北京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韩云升,腾讯在线视频影视内容制作部副总经理、北京视协理事李啦,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北京视协短视频专委会会长赵晖,红果精品短剧负责人魏钦涛,华策影视集团副总编辑、《我的归途有风》总策划贾尧,北京紫禁城影业制片人、《祈安澜》《舟楫千里号歌来》总制片人陈婷,《舟楫千里号歌来》《祈安澜》编剧锦沐出席了此次分享会。本次活动由编剧、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会长宋方金主持。
破冰开场:短剧创作的破局思考
编剧、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会长宋方金
宋方金谈到,在艺术门类里面,特别是在影像艺术门类里面,万物皆可微短剧。我们必须与时代共舞,迎接所有带给我们的挑战。我们都在期待着能够从“短剧的进阶”到“短剧的浪潮”,最后形成短剧行业的一片蓝海。
在精品短剧特辑播放环节,《狮城山海》《法官的荣耀》《执笔》《我的归途有风》《今人不见古时玥》《重返八零共白首》《祈安澜》《舟楫千里号歌来》等十余部优质作品的精彩瞬间集中呈现,生动展现了短剧艺术在有限时长内实现情感共鸣与文化表达的创新可能。
内容的力量:精品短剧的实践与时代价值表达
腾讯在线视频影视内容制作部副总经理、北京视协理事李啦
李啦以《小体裁,大天地:腾讯视频短剧精品化实践与时代价值表达》为题,分享了平台在短剧领域的内容布局。她提出,短剧市场具有强劲的发展力,随着内容精品化的发展,短剧正在从流量风口蜕变为具备真正文化承载能力的新的赛道,它是这个时代最具活力的内容载体。基于此,腾讯视频以“烟火气”“少年气”“新鲜气”为三大内容方向,构建精品短剧内容生态。
先锋对谈:探索短剧内容生态的多元进化
对谈现场
主创对谈环节围绕着“短剧创作的多种可能”展开讨论,并分别从创作实践、平台运营、学术研究等视角分享了创作心得。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北京视协短视频专委会会长赵晖
赵晖从观察者角度探讨了短剧下一步可以深度开发的题材。她提到,短剧应该是“大家一起来玩、大家一起来做、大家一起来创”。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今年提出要让“微短剧 ”行动计划赋能千行百业是极具指导意义的,“跟着微短剧去旅行”“跟着微短剧来学法”“微短剧里看品牌”等领域都是短剧行业可以持续深耕的。但短剧在做加法的时候,一定要重视形成IP的黏性,不能形成IP的竖屏短剧,可能会面临非常局促的昙花一现的窘境。
红果精品短剧负责人魏钦涛
魏钦涛从平台方视角切入,从用户画像、内容传播数据、运营策略等方面揭秘了作为平台方在扶持多元题材发展,特别是传统文化题材短剧年轻化运营等方面的举措。他表示,红果平台目前在沿着两个思路来扶持多元题材的发展:一是整体策略,对于比较小众的、稀缺的多元内容,进行整体策略支持,主要体现在作品分账层面,对其进行单独分账系数加成;二是平台下场,用“果燃计划”等形式真正支持到精品内容创作者,用实打实的出资与创作者风险共担、以千万级流量扶持推广优质内容、用最具诚意的让利给创作者提供更大的利润空间。
华策影视集团副总编辑、《我的归途有风》总策划贾尧
贾尧分享了自己在短剧开发过程中的心得。他特别提到,从传统的剧集公司视角来看,做短剧的出发点,还是要坚持内容为王,打造好的内容,并且要尊重短剧既有的创作逻辑,在作品创作中结合短剧的特性,容纳更多的表达可能性和创作元素,让短剧从另一个角度为社会、为观众带来更多的情绪价值和艺术审美的体验。
北京紫禁城影业制片人、《祈安澜》《舟楫千里号歌来》总制片人陈婷
陈婷分析了当下短剧在承载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上的优势和劣势。她认为,短剧的碎片化特性实际上和中国传统文化“微言大义”的精髓是很契合的,在创作的选择上来讲,自由度也比较高,可以将传统文化与科幻、悬疑、职场等现代题材创新融合,巧妙连接古今,做出适应年轻人语境的微短剧内容。但也正是因为它的短,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对文化内核深度以及宽度的扩容,这无疑对创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舟楫千里号歌来》《祈安澜》编剧锦沐
锦沐认为,长剧、中剧、短剧不存在思维壁垒,只是写作方式的不同。回到故事本身,其实长短剧在很多地方是相通的。但竖屏短剧和它们相比,是不同的产品,需要有更多的产品经理思维来写剧本。
对于短剧创作的多种可能,宋方金总结道,短剧的艺术创作和市场表达,实际上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硬币的一体两面。面对当下汹涌的AIGC浪潮,作为创作者要有所警惕,也要始终坚信在目前乃至很长一段时间内,人类创作还是AI所不能替代的,但利用好AI这一工具,AI创作与人类创作之间或许能实现“价值共生”。
“艺韵京华”项目推介:非遗破圈,短剧当“舟”
“艺韵京华”海报
今年4月,北京视协联合红果短剧、首都视听产业协会等单位,共同发布了“艺韵京华”微短剧创作计划,并启动了创意征集活动。本次创作分享会对《全神下界》《万宁桥下》两部申报“艺韵京华”创作计划的项目进行了推介,主创团队分享了他们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创新转化为短剧语言的创作思考,助力传统文化在短视频时代的破圈传播。目前,征集活动仍在进行中。
“艺韵京华”创作计划项目《全神下界》《万宁桥下》推介
从文化类短剧的破圈,到“艺韵京华”计划的创新尝试,这场“四季影像”短剧创作分享会为行业带来了深刻思考:短剧正在用自己的方式,重构影视创作的边界,并有可能进阶为兼具艺术价值与文化内涵的全新载体。